02-2751-0221
1727、1728

關鍵十五問!
助你認識血液檢測報告2: 數值解讀篇

新莊新仁診所 陳良根醫師
2020.09.21

為了瞭解血液透析腎友的治療效果和狀況,醫療院所會安排定期的抽血檢查,拿到報告時,發現有些項目出現紅字,既擔心又害怕,不知道每個數據代表的意義?這些數據與你身體的哪些變化有關嗎?後續要做怎樣的處置呢?

 

為了解答腎友對於血液檢測報告的疑問,本次特別訪問到新莊新仁診所 陳良根醫師,帶腎友來一一解讀血液檢測報告中的醫療術語及數字,解析數字變化與身體狀況的關聯性,讓腎友看懂報告,更了解自身疾病控制及身體狀況。

 

 

數值解讀篇

 

第1問:哪些數值可以了解我洗腎洗得乾不乾淨?

陳醫師:主要會由兩個數值來看透析治療的成效。第一是透析效率(Kt/V),代表的是透析病人清除體內廢物的速度,數據要在1.2以上就是合格,若能達到1.4更好,沒有上限。另一個是尿素氮移除率(URR),代表的是透析治療期間清除了多少的尿素氮比率,例如透析前是100mg/dl,透析後是30mg/dl,那清除率就是70%,建議清除率要在65%以上才算合格。

治療的時間以及血流的速率是會影響透析效率的,如果治療的時間不足,或是血流速率過慢,就會影響到治療成效。

 

 

第2問:如果我的報告這兩個數值不合格怎麼辦?

陳醫師:若這兩個數字表現不好,可能有幾個原因。第一檢查血管通路是否良好;第二是人工腎臟是否有更換過;第三是血流速率,因為每個人耐受度不同,如40公斤跟100公斤的病人,治療的速率一定不同。舉例而言,如一開始治療時先以每分鐘200cc的速度來洗,再依病友狀況慢慢往上加。第四就是水份攝取,可能是在兩次透析期間水份增加太多,影響透析成效。醫護團隊在找到原因後,會調整治療方式來幫助效率增加。

 

第3問:白蛋白過低怎麼辦呢?

陳醫師:白蛋白是身體的營養指標,也與發炎反應有關。若白蛋白過低首要評估是否體內有發炎反應,其次要注意是否有營養不足的情況,可能是吃不夠(熱量不足)或是身體代謝過快,曾有研究發現[1],白蛋白每低0.1 g/dl,患者死亡率風險也會增加,至少3.8g/dl以上是合格,若能到4.0 g/dl以上更好;因此,建議腎友應與醫護團隊討論,選擇攝取蛋白質含量高、低磷的食物,如蛋白、肉類、鮮魚、傳統豆腐等。

 

若腎友合併肝臟功能不好如肝硬化時,更要注意白蛋白指數,因為肝硬化嚴重時製造白蛋白的能力會下降,使得血中白蛋白的濃度降低,無法將水份留在血管內,血液的滲透壓減少,水份就會從血管中跑到腹腔,就容易形成腹水。

 

第4問:血紅素過低怎麼辦?

陳醫師:血紅素包含在紅血球之中,負責將氧氣運送到全身的重要任務,其中富含鐵質。建議數值在10-12g/dl最好,若血紅素過低代表出現貧血狀況,會出現頭暈、容易疲倦、嗜睡、頭痛的缺氧狀況。洗腎室的醫療團隊會評估貧血的原因給予適當的治療,包括:補充鐵劑、B12、葉酸,以及施打紅血球生成素(EPO)。飲食方面則建議可多攝取富含血基質鐵的紅肉類食物,如牛、豬、羊,並避免攝取茶葉或咖啡。

 

第5問:血鉀指數高怎麼辦?

陳醫師:血鉀太高、太低都不好,最好是在3.5到5.5meq/L之間,若高於5.5meq/L就是高血鉀,會出現手指嘴唇麻痺,疲倦,嚴重可能會心律不整甚至休克,常見到腎友緊急掛急診,大多都是高血鉀造成,要非常注意,尤其在周末期間。飲食上常見導致高血鉀的食物有:各式湯汁(如雞湯、肉湯、火鍋湯、中藥湯、燉補湯)、蔬果汁、涼拌生菜、有機飲品、咖啡、茶葉、薄鹽醬油、低鈉鹽、雞精、人蔘精以及水果等。

 

第6問:血磷、血鈣異常怎麼辦?

陳醫師:很多食物中都含有磷,一般人是透過腎臟來清除及平衡身體中的磷,而腎友由於腎功能下降的原故,其腎臟排除磷的功能降低,若吃進來的磷多、排出去的磷少,就可能會有有高血磷的情況。導致血中的磷會和鈣結合,使得血鈣偏低,容易出現抽筋、嚴重者甚至會有心律不整的情形。或是引發副甲狀腺素上升,變成血磷、血鈣都高,導致器官、關節或心血管鈣化等,因此建議腎友血磷應控制介於3.0到5.5mg/dl之間,血鈣要在8.5到10.5mg/dl最好。

 

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加工食品,其他如全穀類、乾豆類、堅果類、動物內臟等也應減少食用,腎友們也可以使用磷結合劑來控制,如含鈣的「碳酸鈣」及「醋酸鈣」,若鈣太高,則可選擇不含鈣的結合劑。


 

第7問:鈉離子異常怎麼辦?

陳醫師:腎友平常飲食不宜吃太鹹,除了影響體內水份含量外,還會讓鈉離子太高,因此控制鹽份攝取量相當重要,建議避免過量攝取罐頭、醃漬、煙燻、速食、調味品等加工食品。值得注意的是,診間曾有腎友自行改吃低鈉鹽,反而導致血中鉀離子過高,是因為低鈉鹽是用氯化鉀取代一部分氯化鈉,因此建議透析腎友不要使用低鈉鹽,以避免血鉀高。







延伸閱讀>> 認識你的血液檢測報告3: 檢測後處置篇

延伸閱讀>> 認識你的血液檢測報告1: 檢測知識篇




※ 文獻引用:[1] NEJM 1993;329:1001-1006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AJKD 2000;35(3):469-476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NDT 2005;20(9):1880-1888


※本文內容為採訪新莊新仁診所陳良根醫師,部分飲食相關內容同步諮詢鍾怡忻營養師;版權所有,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。

 

※本文僅為衛教資訊之分享與参考,如有任何疑問,請務必先諮詢您的醫師。

 

文章更新日期:2020/09/20


瀏覽數53,185 分享: 
相關新聞&文章